网站导航

电话
短信
地图
News

新闻资讯

分类
中文报纸版面编排流变述略时间:2024-10-24 22:11:57

  世界上有了报纸,就有了版面编排。自从有了近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后,其版面编排在发展中产生了怎样的流变?有些什么特点?本文就此作些粗略的探讨。

  最初的中文报纸有册页型和散页型两类。册页型报沿袭京报的形式,分线装书式和洋装书式两种,大小无定,每册页数不等,用连史纸之类土纸,雕版或活字单面印刷,装订十分简陋。册页报在早期较多,到1896年问世的《时务报》仍是册页报。甚至到了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《大公报》,起初也是折叠成册的。不过早在1827年,在马六甲问世的中文报刊《天下新闻》已采用散页形式。1912年后册页型报渐渐消失。早期的散页型报纸,各家的开本形状各异,大小不一,横的直的方的都有。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,到大致形成现代报型,走了大约半个世纪历程。

  1861年11月19日创刊的《上海新报》,最初的版式高40厘米,宽29厘米,用瑞典白报纸双面印刷。1868年革新版面,改为单张对折4版,每版高35.56厘米,宽30.48厘米。①1872年4月30日《申报》创刊,刚开始是略近正方形的版面,后来纸料放宽,成为横长的形状,高27厘米,宽104厘米,毛太纸单面印刷,分成4版,每版宽约25厘米,每两版之间中折,成书册型,带有早期册页型报刊的痕迹。这“版”当时称“章”,后又称“页”。之所以做成横长式样,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与比它早出世的《上海新报》竞争:当时读者以商家为多,这样的版面特别适合摊在中国商号曲尺形的柜台台面上,几个店员可同时阅读。此外,《上海新报》用的是进口纸张,每份售价30文,《申报》用土纸印,只售8文,外地10文。所以,《申报》很快就打败《上海新报》,成为龙头老大。

  自从《申报》创刊用中国自造土纸单面印报获得成功以后,其所开创的版式,为清末出版的绝大多数报纸在未用进口纸双面印刷时所仿用。1893年2月17日《新闻报》创刊,版式亦与《申报》相同。直到1898年5月5日发刊的《时务日报》才重新用机制白报纸两面印刷,分版编排,每版分栏,句读加点,揭开了现代报纸版面的序幕。

  《苏报》1896年6月25日创刊,白报纸双面印刷,高27厘米,宽78厘米,仍是横长式,每张分3版,正反6版,每天出版两张共12版。1907年4月2日《神州日报》创刊,每版高56厘米,宽39厘米,版式已与现代对开报纸相近,呈直长式。注意观察一下,就可发现,其实《神州日报》是将《苏报》两张白报纸合并为一张而用直式印刷,每张正反分4版,就成现在的对开报纸形状了。

  1912年起,已改用白报纸双面印刷的《申报》以及其他大报纷纷仿效《神州日报》版式,这成为迄今对开大报的基本样式。小报版面多为4开,每版高38厘米宽27厘米,直长式。大报小报的版式至此基本定型,沿用至今,总体变化不大。

  早期的中文报纸,题目和正文均用相同字号排版。题目不另列行,只是空一格冠在正文之上。广告和新闻排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方块,新闻无标题。如《申报》1872年创刊时,采用老四号字直排,不分栏,评论、新闻占前三版,第四版以后广告以老五号字排成大小不等方块。从1905年起,《申报》把要闻改用二号字,其他如奏议、章程及社会新闻等均用五号字。这种排法在当时报界风行多年。

  1870年3月24日,《上海新报》在上海各报中率先在新闻前加上了简明的标题,如《新轮船来沪》、《看戏死于非命》等等,一般是四五个字,少数为六字,以头号字排印。那时报纸标题流行4字格式,追求唯美,如《燕山春黛》、《汉水浮槎》之类。

  《申报》的新闻标题早先一般用四字句:如《吴淞沉船》、《殿试题名》、《赁船致讼》、《议兴女学》之类,也有超出四字而简述新闻内容的。标题排在每则新闻的起首,用“○”号与正文相隔,新闻连排在题后,题文都是用同样字号。晚清末期则有改进,新闻标题另行用较大一号的字号排印。

  1898年5月《时务日报》创刊后锐意革新,或从新闻分类、或从内容出发另拟标题。1904年6月创刊的《时报》也对报纸版面作进一步改革,按内容编写标题,字号多样,版面醒目。“论说、谕首、电报及紧要新闻,皆有一定之位置,使读者开卷即见,不劳探索。”《〈时报〉发刊例》第22条说,版面编排,“务求显醒”,“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字模及各种圈点符号俱行置备。其最紧要之事则用大字,次者中字,寻常新闻用小字……论说批评中之主眼,新闻中之标题,皆加圈点以为识别”。报纸分一二三四版之编排方式,也是《时报》首创。此后,各报纷纷效法《时报》版式,并且突破标题“四字一题”的格式,出现多字标题、多行标题,改用分栏编辑。

  1912年《申报》改革,文字全部采用新五号字,最重要新闻放在显著位置,设通栏标题,并配边框。

  民国以后,报纸新闻报道开始用复式标题。黄远生的著名通讯《外交部之厨子》,总题之左同时排出4个副题“△奇怪之北京社会;△厨子与前清的太后及恭亲二王及李鸿章之关系;△狗窑子之外务部;△陆子欣君之大功绩”。重要新闻用两栏题甚至三栏题以后,标题的制作更显重要,肩题、副题、引题、插题纷纷出现。加上题花插图,变栏加框,创造了迥异于书刊的报纸编排模式,并渐趋成熟。②

  到了20世纪30年代,各报正文大多通用五号字或新五号字(仅《时报》以四号字为通用字体),标题用初号至四号字,《申报》、《新闻报》最重要新闻标题占3栏,普通新闻占1栏。《时事新报》最重要新闻标题占4-6栏,普通新闻标题占1-2栏。《大晚报》和《时事新报》最早采用以四五号黑体字刊印重要新闻全文。《大晚报》把重要新闻一律排印在第一版,刊载不完的留头转尾,较长的新闻稿只在第一版刊登一个大标题和正文一小段,其余大部分转登在内页。第一版被誉为“招牌报”,迅速为其他报纸所仿效。

  1876年(一说1873年)申报馆创办《民报》,最早使用标点符号,也是上海最早出现的语体文报纸。但该报寿命很短,影响不大。1898年《时务日报》分版编排,每版分栏,句读加点,揭开了现代报纸版面的序幕。1921年1月起,《申报》开始采用标点符号,新闻用逗点,评论用句点,虽然还较简单,却很受读者欢迎,是一次重大革新。

  在中文报纸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,报纸都是不分栏的。因为那时多采用横长式,版面高度只有二十多厘米,且正文用4号字印刷,不分栏似乎也不影响阅读,但毕竟不方便。

  20世纪初,综合性日报普遍采用对开报纸双面印刷。对开报的版面纵长达60厘米左右,不宜通长直排到底,因此参考当时外文新闻纸横排分栏的做法,根据中文竖排的特点,纵分为4栏6栏或8栏等。

  《申报》1905年开始分排两栏(当时的术语,栏称“皮”,即Para graph),每栏高12.5厘米。到1912年,《申报》改为直长式版面后,从上读到下,不分栏更不行了,分栏少了也不行,于是又分成6栏,每栏高8.5厘米,这样阅读就较省力。

  1924年,《时事新报》每版分8栏,每栏高6.4厘米,1929年又改为12栏,每栏高4.3厘米。设“专栏新闻”,改变按新闻来源编排分类方法,改按新闻内容编排,最早把实业界新闻和教育界新闻集中在一起辟为专版(栏),突破要闻、各埠新闻、本埠新闻三大块传统格局。这种改进在报界影响很大,后为《申报》、《新闻报》、《商报》、《时报》等效仿。

  20世纪30年代,各报主要有直排8栏和12栏两类。8栏报有《申报》、《新闻报》、《民报》等,12栏报有《时事新报》、《时报》、《晨报》、《中华日报》、《大晚报》、《大美晚报》等。1936年,《大公报》上海版采用竖排11-13字为基本栏的短栏编排法。那时小报分栏有8栏(栏高4.4厘米)、10栏(栏高3.4厘米)和12栏(栏高3厘米)3种。③

  中文书报原来传统上是直排,而西方文字则是横排的。从方便阅读来说,应是横排优于直排。由任鸿隽等留美学子在美国编辑的《科学》杂志,1915年1月在上海创刊出版,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采用横排方式并使用西式标点的刊物。1933年1月,《大晚报》(一说是《大美晚报》中文版)模仿外文报纸,在中文报纸中最先试用横排式,横向分栏,标题文字均横排,人称为“流线型编排”。但因读者不习惯,反应强烈,实行了约一个月仍改为直排。

  1955年元旦,《光明日报》改文字直排为横排,这是新中国最早改横排的报纸。按照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要求和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规定,报刊、教科书等将文字改为自左向右的横排格式,一是符合阅读的科学性,二是便于推行拼音拉丁化。1955年10月1日,《文汇报》在上海各报中最先改直排为横排。这一年改直排为横排的全国性和省级报纸有10家,为第一批。1956年初,《人民日报》等4家全国性报纸文字也改为横排,同期改横排的还有《北京日报》等17家大城市和省级报纸,为第二批。此后各地报纸和绝大多数期刊相继改为横排。

  那时各大报编排格式仿苏联报纸模式,每版3栏,横题横文,标题全部为单行题。顶部标题常常平起平坐,相互碰撞。1956年10月1日,《文汇报》第三次复刊,从法国《人道报》的版面编排得到启发,在全国首创中文报纸横分八栏横排的基本格式,以短栏为基本栏,不同消息之间以黑线隔开,标题采用传统主、肩、副3行阶梯式。后又加入横文直题、直文直题、加框、对角题及破栏编排等格式,被全国各报广泛采纳。

 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没有新闻图片,只有一些插图,新闻照片更是后来才有的。较早出现的是木刻雕版或石印技术印刷的新闻插图。1868年《上海新报》在第四版上就有“机器图说”,画的是剖土轮器、种麦机、吸水器之类新式机械,类似广告。1876年8月18日,《申报》刊登新闻《拿获匪党》,其下配有木刻图片,这可能是最早的新闻图片。

  摄影术约于19世纪40年代从欧洲传入中国。70年代,中国报刊开始出现铜版镂刻照片。1872年曾国藩逝世,《上海新报》刊出曾的照片,但那是标准照,还不能算线年上海《格致汇编》刊出铜版镂刻照片。19世纪80年代后石印流行,画师根据照片绘制单线条的图画,供报刊采用。中国报纸刊用石印照片较早的是1884年在广州出版的《述报》,每天都有一幅或多幅石印的新闻图画,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,做到了图文并茂。1900年左右,照相铜版制版技术传入中国,1901年《大陆报》创刊号上刊出曾国藩、左宗棠等人的照片,是较早刊出的铜版照片。1902年,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《新民丛报》中使用照片,是中文刊物刊登新闻照片之始。但是铜版照片制作麻烦,费用昂贵,当时很少有报纸采用。

  一种观点认为,目前所知在中国报纸上最早出现的一幅时事新闻照片是在1901年8月。当时醇亲王受命赴德国“道歉”,从天津乘船南下,7月16日在上海登岸,《万国公报》以半版篇幅刊出“醇亲王奉使过上海图”。照片记录了载沣途经上海大马路时当地官绅列队迎接的隆重场面,照片新闻性较强。④

  另一种观点认为,国内报纸刊发最早的新闻照片是在1906年,江西南昌知县江召棠被当地法国传教士行凶致死,当地百姓激于义愤,酿成教案。而法国方面辩称江召棠是自刎身亡,以抵赖其罪责。3月17日的上海《时报》特意铸版刊出江召棠的遗体特写照片,颈部以上血肉模糊,揭穿了法方的谎言。此照片3月29日再发表在北京的《京线日,《时报》发行一万号,在纪念刊上有一幅三色套印的“威尼斯图”,这是亚洲报纸中第一次采用三色套印。六、印刷技术的进步为版面编排革新打下基础

  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,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而传入中国的。1838年创刊的《各国消息》便是石印出版的,当时在广州已有石印机3架。1874年上海天主教土山湾印书馆设立石印部,有了中国石印技师。战争后,英华书院于1844年从马六甲迁来香港,成为中国第一家有中文铅字设备的印刷机构。1853年创刊的《遐迩贯珍》,便是由英华书院铅印设备印刷的。⑥

  墨海书馆1857年创办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《六合丛谈》,虽是铅印,但用牛力,以牛拉轮印书刊。时人诗云:“车翻墨海转轮圆,百种奇编字内传。忙杀老牛浑未知,不耕禾陇耕书田。”⑦

  《申报》刚创刊时用的是人力手摇印刷机,1879年创刊的英文《文汇报》率先采用煤气动力印刷机,《申报》1891年开始用煤气印刷机,轮转机则是民国初年才有的。1877年申报馆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石印画报《寰瀛画报》,1884年又办了影响很大的《点石斋画报》,也是石印。

  “铅与火”伴随中文报刊走了一百多年。1981年5月创刊的英文《中国日报》引进美国全套照排系统印刷,成为我国第一张采用“冷排”方式出版的报纸。1985年创刊的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是我国第一张用“冷排”技术出版的中文报纸。

  1987年5月22日,王选等人发明的华光Ⅲ型机在《经济日报》印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。《经济日报》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、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。第二年7月,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,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中文铅字的印刷厂。

  1994年4月22日,《西藏日报》由方正系统印出,至此,全国所有省级报纸均告别“铅与火”。

  1992年1月21日,《澳门日报》刊登了南巡的彩色照片,是利用北大方正的彩色激光照排技术制作的,而这一天的《澳门日报》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张不用电子分色印刷的彩报。(作者:吴跃龙文汇报)

  ②贾树枚主编:《上海新闻志》第,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

  ④方汉奇主编:《中国新闻事业通史》第一卷第1001页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

  ⑤马光仁主编:《上海新闻史(1850-1949)》第295页,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

  ⑦方汉奇主编:《中国新闻事业通史》第一卷第398页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