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人的妙言警句(十)时间:2024-10-17 01:56:40
本网8月3日新辟的《媒体人的妙言警句》专栏刊出后,受到大家的关注与欢迎。现在我们刊出第十期内容与大家分享,敬请大家继续关注与赐稿。
在上个世纪50年代,我喜欢写长通讯。到了80年代,我的爱好改变了,喜欢写短小精悍的通讯,充满生活气息的短文。我喜欢风景画式的素描,喜欢充满激情的诗篇。
回顾铅与火的年代,“走”是记者的必由之路;迎来光与电的今天,“走”仍是记者的不二选择。新闻记者的职业特性和新闻传播的必然法则,都要求记者永远 “走”出去、“走”到底。特别是面对地球成“村”、编辑部里能“种菜”的新形势,走基层只能加强不应削弱。
新闻作品是否具有潮头助澜的推动力、登高一呼的震撼力和质朴自然的感染力,关键在于记者是否站得高,是否有双慧眼去发现、发掘能引起普遍关注的特性。
新闻标题制作得好不好,不仅决定了稿件能否迅速“吸睛”,还直接反映着记者、编辑对于题材把握的深度、对于主题提炼的程度及新闻、文学素养等。
经典诗词、脍炙人口的歌曲、流行语汇、网络新生词汇,都是报纸编辑经常套用。
但要让读者理解并欣赏你的匠心,最好是保留结构,把词汇置换一下,既出人意料,又在情理之中。
抗战时期,政府陪都重庆,物价暴涨、产品偷工减料,连烧饼、油条也纷纷涨价。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,仿宋词佳句“流光容易把人抛,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”,拟了一条标题:《物价容易把人抛,薄了烧饼,瘦了油条》。令人耳目一新。